新闻动态

转载丨我逐渐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儿童博物馆

DATA:2018-08-23  浏览次数:204

从我童年的经历

看呼市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640.webp (14).jpg

六年前的一个上午,院长打电活找我,说老牛基金会要在呼市建一座儿童公益博物馆,设计方是美国C7A公司,希望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让我给他们出出主意。


从此我认识了牛总、雷总、张旎馆长、美国C7A设计公司,以及老牛儿童博物馆全体员工,我被这个阳光、睿智、充满活力的团队所吸引,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六年前,老牛基金会创始人牛根生先生在夏威夷考察环保项目时偶然拜访了夏威夷儿童博物馆,被这种可看、可动、可参与的博物馆深深打动。


他认为3岁看大7岁看老,0~7岁是形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阶段,决定将基金会的大笔资金投入到儿童博物馆的建设上来,计划在全国建一百所儿童博物馆,第一所就放在自己的家乡呼和浩特。


640.webp (15).jpg 

一个人的认知的过程离不开“知、行、悟、用”四个阶段。


从概念设计到深化设计大讨论;从走街串巷收集素材到为展区命名;从一号馆“我自己、家庭、城市、地区、国家、宇宙”等展项设计定稿到二号馆“红山文化”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相结合;从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成立到各类极富营养的专业培训;从“纸上谈兵”到展馆落地;从布置展览到场馆测试,在长达六年的讨论、学习、思考、体会的过程中,我逐渐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儿童博物馆。


它不同于传统博物馆以“看”为主的教育模式,而是在一个更大更安全的环境里通过玩耍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世界、认知万物。


我的思想也从原来的框架中跳跃出来,逐渐认识到原来世界就是一座博物馆,如果我们有一双会看且看得见的眼睛,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展品。


我们一生会听到很多极富哲理的话,但不一定句句都能深入心底。


那次首届儿童博物馆专业人才培训班上,西班牙老师的一段话与我儿时经历的和现在遇到的相摩擦,竟擦出了火花。


他说:


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培养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儿时玩耍的范围越广,内容越丰富,印象越深刻,将来发展的空间就会越大,综合能力就会越强。


微信截图_20180929171324.png

不同类型的游戏

可以培养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


“趣”这个字是由“走”和“取”组成,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走过去”去“取”呢?除吃喝外,玩儿是最大的动力。

    我的童年是在“学习”和玩耍的过程中度过的。


在我的记忆里,一面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老师辱骂、家长威逼的学校;一面是阳光灿烂、自由自在,或公园北路28号大院,或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农村老家,最怕那黄昏过后的一声吼:“绥河,回家睡觉!” 还有那越来越近、不得不面对的开学季。


那时候,学习和玩耍似乎是一对水火不容的死敌,单从老祖宗留下来的成语就能看出“玩”这个字眼儿是多么不受欢迎,总站在贬义的一边,如“吃喝玩乐”“玩物丧志”“玩岁愒月” “玩岁愒日” “玩岁愒时”,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现在回头看,我身上沉淀下来的一些恒定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找到出处的话,我认为绝大部分和我小时候的玩耍有关。


我所酷爱的跳棋和军棋,培养和锻炼了我日后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很小的时候,我就能创造性地将棋子逆向行驶,返回自己的大本营,再从另一侧巧妙进入对方营地。我能声东击西,突破敌人的重重防线,让最小的卒子出其不意地拔掉对方的军棋。


骑马打仗、丁拐拐、捉迷藏、弹珠珠、打砖、过家家等多人合作类游戏开发了我手脑并用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培养了我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团结合作,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


逮蛐蛐、养蛐蛐、斗蛐蛐,则磨练了我的耐力和遇事不服输的性格。当然,这也与我父亲对我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他做事执着几乎到了固执的程度。


看小儿书、看电影、听评书则开阔了我的视野,成全了我终生受益的爱好。


不错,学校是教了我不少有用的知识,比如加减乘除、识文断字以及必要的行为方式和常识,但是这些知识绝大多数都是用来解题、造句、换分数的,很少应用到实际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只有每年的清明节和少数的几次外出看电影活动,才将我们带到校门外,其余的时间基本都是在教室里,通过公式、符号和想象力学习知识。


继我的名字之后我最早会写的汉字就是我的母校的名字“北垣小学”,但没有人告诉我,北垣的“垣”是什么意思,以致于我生在北垣下、长在北垣下,却在很长的时间里不知这个“北垣”正是绥远城的北墙,也不知道我的名字绥河的“绥”跟这座城市有什么关系。


最惨的是我的音乐和美术知识,我几乎想不起来我的小学阶段是否上过这两门课,只记得音乐老师每当上音乐课时就给我们讲故事,讲的是《一双绣花鞋》,连续讲了好几个学期。我急于想知道后面的内容,就找高年级的学生咨询。


如今我讲故事的能力特别强,而音乐知识却特别弱,除了1、2、3外,后面的几个音符还得借助手指头识别。除音乐外,好多艺术美被白白丢掉!


现在看来,正是后来的玩耍和应用,激活了一些当初被生硬灌进来的“知识”。


我们知道,知识源于生活,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就知识本身而言,都应该是有趣的。但是,由于知识提炼得不够生动,教师传递得不够有趣,加上学校、家长、社会片面地追求分数,强其技而弱其魂,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如何将学习与趣味联系在一起呢,呼市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实现了这一愿望。它是以我们真实的生活为模本,经设计师高度提炼与整合后,浓缩成一座由“我”到“世界”的立体博物馆。


微信截图_20180929171349.png  


孩子们进入展馆,如同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在“我自己” “我的家庭” 以及“我所居住城市” “地区” “国家” “世界”“宇宙”等逐级扩大的展区里自由穿梭,尽情玩耍。


表面看是在玩耍,实际上是在学习。设计者已经将教学内容物化于各个展项之中,当孩子们开始玩耍的那一瞬间,教育活动就已经开始了。


第一展区: 认识自我


640.webp (16).jpg 

认知世界之前,最应该认识的其实是我们自己,人类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加清晰立体地认识自己呢?最好的办法是走进自己的身体,从里到外地加以剖析。


儿童探索博物馆的第一展区就是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娃娃的笑脸展开的。孩子们可以自由进出于五官之内,从内到外系统感知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牙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周围各器官零距离接触,在互动玩耍的过程中探索与发现人体构造、功能及其工作原理,认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640.webp (17).jpg


640.webp (18).jpg


比如开门和骑自行这一常见动作,设计师在设计门锁和童车的同时巧妙地在旁边设置了可同步移动的骨骼结构,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我在开门时,手臂的骨骼是怎样转动的;我在骑行时,脚部的关节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师还设计了神秘屋,在黑暗的环境里考验孩子们协调使用自己的听觉、嗅觉、触觉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孩子们探索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展区:欢乐家庭

640.webp (19).jpg


640.webp (20).jpg


640.webp (21).jpg

走进“欢乐家庭”展区,如同走进一座拥有特别通行证的民族宫。孩子们可以自由进出于蒙、汉、回、满、鲜五个呼和浩特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家庭,不受限制地使用家庭内部的各种传统工具、器皿、乐器等,如在“丁丁爸爸的工作室”里修理管道、安装器具;在“巴特尔妈妈的琴房”里演奏各种乐器等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掌握家庭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及常识,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三展区: 活力城市





走出家门进入市区,以呼和浩特为原型的城市展区提取了这座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各种元素,如仿真的建筑工地、便利店、奶茶馆、宠物医院、汽车服务区、消防局、动力火车站等,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平日里难以接触到的游戏平台,他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参与到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来,在角色扮演和互动体验的过程中认知城市功能、了解职业特点,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第四展区:魅力草原


640.webp (25).jpg


不仅要走遍城市了解各行各业,还要走遍家乡了解风土人情。以内蒙古为代表的地区展厅提取了草原、乡村、沙漠三种形态各异的地理风貌,孩子们身临其境,在玩耍的过程里深刻体会居住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何从牛羊身上提取食物;如何用柳杆和羊毛毡搭建蒙古包;如何骑着马、赶着勒勒车,跟随畜群逐水草而迁徙;又如何将风力和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给草原的夜晚带来光明。


640.webp (26).jpg 

对比游牧生活,居住在乡村里的农耕文化则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 庄稼地 、挂  满农副产品的房子、鸡舍、果园等。同样是为了衣、食、住、行,这些靠种地、养鸡、植树为生的农民伯伯又是如何创造了自己美好的生活。


正是通过这种对比体验,让孩子们在心灵深处对农牧生活有了初步印象,并逐渐认识到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文化,为将来认知世界、培养良好的审美标准奠定基础。


魅力草原展区还结合内蒙古西部的自然环境为孩子设计了恐龙化石发掘现场,体会古生物工作者如何在沙漠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发掘工作。


第五展区:精彩中国


640.webp (27).jpg


不仅要走遍内蒙古,还要走遍全中国。设计师将场馆的二至三楼连成一片,组成了一个北高南低的自然景观。同时将黄河、长城等中国元素融入其中,把一个美丽中国完整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640.webp (28).jpg


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在中国北方茂密的桦树林里自由攀爬、穿梭,感悟人类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桦树皮制作传统的独木舟。也可以像考古学家一样走进古老的岩洞,识别岩壁上的甲骨文,并模仿原始人在洞穴里制作壁画。


640.webp (29).jpg


还可以穿梭于中国南方茂密的竹林间,根据动物留下的脚印判断行踪、摸索道路,并和熊猫母子零距离接触,感悟中国南北方生态环境的不同。


640.webp (30).jpg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人类利用黄河之水浇灌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利用水渠上的水车、水闸、水排等水利装置改变水流的方向,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好办法。


640.webp (31).jpg


体验了中国北方的水利工程,还要体会中国南方的稻作文化,孩子们可以像农民伯伯一样弯下腰插秧,摇动扇车打谷,感悟我们日常所吃的大米饭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

第六展区:探索世界


640.webp (32).jpg


走出国门,来到世界展区。从澳大利亚的珊瑚礁到印度尼西亚的红树林,从巴西的热带雨林到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孩子们融入其中,扮作各种角色,认识各种环境,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体会各种文化,在越来越开阔的视野中丰富自己的头脑,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为他们将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好准备。


第七展区:遨游太空




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了解与太阳系有关的展项,探索昼夜交替、月相变化的原理,或者穿上不同行星的道具服,把自己想象成太阳系中的某一颗行星。还可以零距离了解四季变化以及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理。


这里还有一个小天文馆,孩子在里面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宇宙天文的信息。这个展区可以激发孩子对宇宙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不断去探索和发现人类未知的秘密。


玩儿不仅能够培养儿童性格、能力及兴趣爱好,还能随着玩耍范围的不断扩大,激发更多更强烈的好奇心。


微信截图_20180929172542.png

儿时见识越多

长大后兴趣越广


与城里同龄的孩子相比,我玩耍的范围则更大一些。每年暑假,父亲总会将我们送到呼市近郊的爷爷奶奶家,和表兄表弟们一起骑牛、牧马、割草、游泳,我今天之所以对农耕文化这么感兴趣,那一定是小时候见识的结果。


科学证明,兴趣存在于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之间,过分熟悉的事物容易使人通过联想而产生倦怠心理;过分陌生的事情也因为过分生熟而难以想象,只有在熟悉与不熟悉之间,才会产生好奇心理,在已知的基础上寻求未知。


儿时储存在我记忆里的东西——农舍、院落、庄稼地、打谷场,尤其是农舍里的门窗、贴着漂亮图案的窗花、画着《三打祝家庄》的墙画、糊着报纸的顶棚、房梁,还有院落里的牛羊、猪圈、鸡窝、没有棚屋顶的茅坑,以及庄稼地、打谷场上熟视而又陌生的传统农具,都成为清晰的画面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长大后再看到它们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将我拉回到那个时代,并从这些熟悉的老物件里带出许多熟悉的面孔和熟悉的故事,唤起我童年难忘的回忆。


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在博物馆里要讲解这些相关的内容,才第一次蹲下身,用自己的眼睛仔细地看,越看越发现有太多陌生的东西藏在里边。原来我们熟悉的东西并不等于我们真正懂得了。当初在田间地头、屋里屋外看到的那些农耕文化,对我来说,大多都是熟视无睹的,有太多的奥妙和美藏在其中。


比如我们日用的饮食大米饭、小米粥、油炸糕、油条、豆腐等等,表面看都是我们熟悉的,但它们的原生态稻、稷、麦、豆、麻,对于城里长大的孩子,往往是陌生的。


正是这种熟悉与不熟悉的磨合,知与不知碰撞,将我的好奇心激发了起来。我从“走近”到“走进”,在与创造者同行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么多我们身边熟视无睹的美和奥秘,我不停地惊叹:原来“主席”的“席”,就是出自我们熟悉的席子,它们都是用农作物的秸秆编制的,那个被围坐在席子中间的人或位置就是主席。


除此之外,我们熟悉的盖帘(俗称撇撇)、灯笼、篓篓、笸箩等等也都是用高粱杆编制的。回想起来,原来二姑父在大队油房里用于榨油的麻子,就是从一种被称为籽麻的种子里提炼的。把它们的秸秆浸在水里腐烂后,能剥下我们熟悉的麻。三大娘坐在炕头上不断地旋转一个叫做“拨调”的牛骨头,就是将麻拧成麻绳啊。


呼市儿童探索博物馆就是要给孩子们一个360度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认知世界。除一号馆“我”系列之外,还开辟了二号馆“红山文化”与STEM系列,将历史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结合,从事物的源头及发展脉络、发展规律上寻找美和奥秘,让孩子们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通过玩耍的办法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为今后的生活培养更为广泛的兴趣点。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说过: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同样,儿时见识的越多,熟悉的内容越丰富,不熟悉的空间就会越大,长大后感兴趣的东西就会越多。


正是圈里圈外知与未知的相互摩擦碰撞,才使孩子们拥有了一颗好奇的心。人生路上,永远有发掘不完的知识,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走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道路上。


微信截图_20180929172617.png

好经历留下好记忆

好记忆产生好动力


小时候,为了能够得到一只哈拉沁大蛐蛐,不惜徒步几十里到大青山下,在烈日和蚊虫的叮咬下,屏住呼吸,蹲伏在石头堆上,静候蛐蛐的叫唤。这样的耐力和激情,全是为了找回那曾经有过的美好记忆——逮住了!打起来了!我赢了!


我正在参加的一支骑行队,平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他们玩起来时的那股热情不亚于七八岁孩子的,我想,那正是为了找回他们童年时玩耍的记忆罢了,尽管找回的还不及当年的百分之十,他们仍乐此不疲地顽强寻找着,可见儿时记忆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相反,儿时对打针、吃药、背课文、罚站的记忆,则成为我谈虎色变的经历,再没有兴趣提及。


由此可以推断,孩子偏爱哪门功课,一定是这门功课给他留下过美好的记忆,记忆越好,兴趣越浓,重返伊甸园的动力就越大,这种力量可以战胜找回途中遇到的各种阻力,最终实现目标。


相反,孩子不喜欢哪门功课,也一定是这门功课没给他留下好印象,最终丢掉了学习乐趣,成为终生的盲点。


所以,比掌握一门功课更重要的是保持孩子对这一功课浓厚的兴趣,尽管它们最初显现的时候犹如一丝星火,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面的日子,常常是为了找回这种曾经有过的美好而奋斗的结果。


呼市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正是一个让孩子们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从目前试运行的测试结果看,申请二次参观的孩子超出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想象,这正是好记忆产生好动力的结果。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乃是点燃一盏灯。一旦灯被点亮了,孩子们就会活在光明中,并将看见的范围引向生活、引向世界、引向宇宙万物,拥有一双双会看且看得见的眼睛。到那个时候,隐藏在他们身上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