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21日,“慈善共创 都市聚焦”国际慈善论坛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本会理事长雷永胜应邀参会,与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北京大学副教授金锦萍等行业大咖,围绕“中国慈善发展:慈善事业会出现新模式吗?”展开圆桌对话。
雷理事长首先简要地用一句话介绍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先生1999年创立“蒙牛”;在2004年蒙牛上市之后,携家人将其持有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及大部分红利捐出,成立的老牛基金会。
随后,雷理事长阐述了他对当前公益慈善行业基本面的认识:作为一家“实体/具体”的基金会,我们更关心机构生存和发展的行业大环境,比较关注三个问题。
1、 慈善认知上的“两极分化”:①行业前沿创新走得太快,社会企业、社会影响力投资、公益创投、公益金融以及众筹等新模式、新名词太多,普通公众认知跟不上;②座谈、论坛、工作坊、交流、评选、排行榜、颁奖等活动太多,挫伤草根组织的积极性。
2、 行业基础薄弱:无论是从机构和人员数量,还是社会捐赠总量和人均捐赠额,在绝对值和比重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我们都不具优势,普通的公益慈善组织生存困难。
3、 慈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①中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但因一个时期以来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断层”,需要把断了层的慈善文化再“串起来”。②各类宣传上,要客观地突出公益慈善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③要从娃娃抓起,让公益慈善走进课堂;④树立典范,以点带面,推动全民慈善。
在回答主持人关于 “慈善法和行业监管” 等问题时,雷理事长提出:在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初期,不妨可以“监管与培育并重”。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时的“放水养鱼、遇到红灯绕着走”等过渡方式,先着力谋行业发展。
比如某些初创机构,资金募集能力不足,占用注册资金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对于这样的机构,在年检环节上能否予以宽限,设置“新手保护”机制、“缓期执行”。
再如老牛基金会,既不对外募资,又无企业捐资;既不鼓励进行高回报投资,收入部分也不免税,长此以往,何以为继。2016年我们因为售股所得,缴了2.53亿元税款。
在回答观众关于 “中美企业与个人捐赠情况” 的问题时,雷理事长提到:2017年美国慈善捐赠总量突破4100亿美元,企业捐赠约占5%,个人捐赠约占70%;而在中国慈善捐赠总额近1500亿元人民币中,企业捐赠却约占64%,个人捐赠约占23%。那么,从这些数字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慈善的“社会捐赠结构与参与度”存在较大差异。
就此问题,雷理事长再次阐述了他曾在《中国慈善家》杂志上发表过的观点:让先富起来的人,先善起来;从一个“个人”带动一个“家族”,辐射一个“群体”,推动整个“社会”。 现场对话的几位大咖,各抒己见、观点精彩并有一些争论,都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欢迎。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格莱珉银行创办人穆罕默德·尤努斯与雷理事长 左起依次为:雷理事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香港赛马会慈善及社区事务执行总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