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牛根生:以明公理

DATA:2019-04-01  浏览次数:92

关于慈善,牛根生心中有三个公理,即慈善可以改变世界、慈善的目标是共同幸福、人人慈善。



牛根生

老牛基金会创始人、荣誉会长

蒙牛集团创始人

1月10日举办的2019道农会上,牛根生和众多企业家出现在了一部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短片中。在那部短片中,他总结自己做了两件事:“和大家一起创造了让国人喝奶的生活方式”和“创办中国现代家族慈善基金会——老牛基金会”。


这两件事在时间上并不是严格割裂的,而是并行了较长时间。早在2002年底,蒙牛还未上市时,牛根生就有了捐股的想法。此时距离蒙牛创立,仅仅过去3年时间。牛根生带领蒙牛经历了高速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知名品牌之一,他也由此成为风头最盛的企业家之一。2004年底,牛根生宣布捐出个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和大部分红利,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并于2016年接受沃伦·巴菲特及比尔·盖茨夫妇的邀请,成为中国大陆首位加入“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的慈善家



图为牛根生与比尔·盖茨

与此同时,老牛基金会逐步完成机构设立和实现捐股落地,开始组建专职团队,探索治理机制和业务方向。牛根生本人则自2006~2009年陆续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董事长职务,从企业家转变为慈善家,“希望达成通过度己来度人的愿望”。


在牛根生看来,度己和度人存在辩证关系。“度己会有小幸福,把家庭搞得都不错,这肯定是一个快乐,但这是小快乐。而度人却会有大快乐和幸福感。”自此,他越来越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专注于追寻内心世界的拓宽和充实,以及自我满足,因为“度人是更彻底的度己”。


《中国慈善家》2019年2月刊封面


家系国运

牛根生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家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传家有道惟存厚”,下联“处世无奇但率真”。这是他到访杭州胡雪岩故居时看到的,遂引之到自家门前,并自拟了横批:家系国运。


这四个字是牛根生慈善之路的重要思想之一。他认为,企业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所处的国家、时代密不可分。企业家之间的差别在于是否关心社会的事、国家的事、民族的事、百姓的事。


早在创办蒙牛时期,牛根生就开始践行类似想法。1999年,蒙牛在呼市南行40公里处的和林格尔县建厂。当时那里是一片荒山,植被稀少,牛根生想要改变当地不断恶化的生态,于是在生产的淡季—冬季之时发动工人植树。后来老牛基金会步入正轨后,也选择在和林格尔开展环保项目,即2010年开始的“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


老牛基金会项目地全景图

在业务领域,老牛基金会最初向“中字头”基金会学习,跟随政策,聚焦教育、医疗和救灾帮扶三个领域。这也是公益组织最容易切入的领域,但牛根生并不打算止步于此。在他的认知中,有的项目要立足当下,有的项目则要立足未来,甚至要做成“百年大计”。据此,他相继提出,将行业推动和环保列入老牛基金会的业务范围。


“当下的(事儿)人们能看懂,未来的(问题)就不一定了。”牛根生说,“时间越久,(这些项目)越能回馈社会,意义越重大。”他现在越来越倾向于未来系列。


2011年,牛根生到美国夏威夷考察学习环保项目,偶然接触到当地一家儿童博物馆,其“体验式、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和“公益性的运作方式”触动了他。他随即决定,将这种模式引进中国,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儿童早期教育提供新思路。迄今,已有三家儿童探索博物馆分别落地北京、呼和浩特和香港,上海馆正在建设之中。

呼和浩特市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

儿童博物馆项目专注于0~7岁儿童的早期教育,需要持续跟踪50年,才能看到效果。“我都60岁了,还能活50年吗?这个肯定就是很长远的布局。”牛根生说。


从2004年底至今,老牛基金会已进入第15个年头。截至2018年底,基金会共运作了236个公益项目,遍及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美国、加拿大、法国、丹麦、尼泊尔、非洲等地,公益支出达14.33亿元(2018年数据未经审计)。其中,96.6%的资金和94.1%的项目落地在中国。


对于这些项目,牛根生坦言他并无遗憾的地方。“只要花钱不办坏事,那就没错。”这一方面有赖于老牛基金会团队的严谨,另一方面也与他提出的“发明—发现”理论有关。


牛根生认为,“发明一个东西很难,但发现容易一点,发现好东西,又能模仿出来,就很了不起。”他指出,要学习和嫁接已操作成熟的公益项目、模式,与已被时间证明的理念,比如儿童博物馆的相关理念已实践超过100年。


牛根生将显性公益支出归结为“财力慈善”,同时他也认识到“智力慈善”的重要性。“因为光有财力慈善,没有智力慈善,不能很好地放大慈善的资源功能,而光有智力慈善,不出钱,那效果也不会好。一起做更好一点。”


2017年5月,比尔·盖茨(前排右二)、牛根生(前排左二)、王振耀(前排右一)共同见证全球善财领袖计划GPL2017开班典礼暨全球善财领袖俱乐部CPI成立。

对于“智力慈善”,牛根生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做培养慈善家的慈善家”,即建议、推动、倡导或影响更多的人做慈善。比如,2015年,牛根生联合比尔·盖茨、瑞·达利欧、何巧女、叶庆均4位中美慈善家共同发起成立国际公益学院,旨在系统化地为中国公益行业培养骨干人才。这件事影响甚巨。


他做的第二件事是“做生产企业家的慈善家”,因为“企业家是社会非常稀缺的财富和资源”。牛根生是非营利机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理事,在这个平台上倡导企业家精神。另外,他还以各种方式辅导了大大小小至少三四十家企业,这其中就包含被称为“蒙牛系”的部分企业—当年追随牛根生创业的不少蒙牛高管离开后选择创业,其成长或多或少都得益于他。




《中国慈善家》2013年9月刊封面


慈善改变世界

老牛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家族基金会,尽管是以家族基金会的名义旗帜鲜明地示人,但私下里牛根生并不认为这个基金会和其他慈善组织相比有多大的特殊之处。他更强调“基金会”和“最终目标”,而不是“家族”。于他而言,“家族”仅仅意味着出资方式不同而已,是实现其慈善梦想的一个路径。“中国现在做慈善的方法和路径很多,但目标始终是清晰的,就是共同幸福。”


捐股之初,牛根生曾遭遇不少误解。“家人也骂我,说房子和车的贷款还没还,怎么把钱给捐了?”但他坚持己见,“我想做得纯粹一点,肯定是有点另类。”


事实上,直到现在还有不同声音出现,牛根生对此也知晓一二。当初捐股时,他曾对外宣称:“宁愿世人把它视作一次一本万利的精明投资,而不是单纯地把它视为道德牺牲。”


“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水到渠成,总有一天大家会顿悟。”牛根生说,“中国慈善家想要全社会相信,需要时间,如果全社会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不做公益慈善,他是不会相信你的。”


他早已变得坦然。“世界上所有事情都不会完美,(做)任何一件事,都有磕磕碰碰,沟沟坎坎,我觉得都是正常的,(就)看你的心态怎么样。可以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他对《中国慈善家》说,“度人是更彻底的度己,我通过捐股投资众人,而让自己一家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更加快乐,还不是一本万利吗?”


老牛基金会初创之时,牛根生就有将其做成“千年老庙”的愿景,希望可以代际传承,所以他将基金会命名为“老牛”。他曾对儿子牛犇说:“我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你们考虑。爸爸现在是老牛,我离开这个世界后,你就是老牛,你离开这世界后,你的子女就是老牛。这是咱们代代相传的名字。”


在牛根生的影响下,家族成员全部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2015年,牛犇和牛琼发起成立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


对于牛家转型慈善家族,牛根生有自己的考虑。“我家孩子没做过生意,我爹也没做过生意,(只有)我做了企业。而慈善,我爹也做过,我想把家风传承下去,对子女说,直接(做)慈善算了。”他说服子女,“做生意人太多,路太窄,不好做,你们做点轻松的,做慈善人也少,路也宽。”


牛根生对老牛兄妹基金会的项目很少过问,他只是建议他们“最好不要(和老牛基金会)重复”,要有“差异化”,“做点拾遗补缺的事”。在他的建议下,老牛兄妹基金会目前所关注的领域与老牛基金会有所区分,致力于支持儿童福利和青年创业。


关于慈善,牛根生心中有三个公理,即慈善可以改变世界、慈善的目标是共同幸福、人人慈善。



2018年1月,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慈善论坛,牛根生发表讲演。

“为了实现这三个公理,总得有一些组织去推动,把慈善家联合起来,进而形成全球公益慈善生态圈。”牛根生说。在此之前,他曾推动老牛基金会和其他机构共同发起东西方慈善论坛,促进东西方慈善行业交流。自2014年以来,该论坛已举办4届领袖峰会。


对于在类似的平台上应该发挥怎样的价值,牛根生从自身所为出发,提出两个要求:慈善家把自己的善事做好,也能让别人把善事做好。


“慈善家既不能唯我独尊,也不能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牛根生坚信,慈善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力量有很多种,有的力量可以使一部分人受益,同时会使另一部分人受损。但慈善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共同幸福。可以共同受益,至少不会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