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系列(五) | 博物馆一线人员的人才培养

DATA:2019-07-30  浏览次数:340

   “如果博物馆能在培训中体现对目前场馆实践的思考,以及对不同观众、不同学习方式的尊重,就能提升教育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活动的质量。通过这种方式为场馆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观众和博物馆都大有裨益。” —— 莎伦·E.谢弗(Sharon E.Shaffer)《让孩子爱上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190805142906.jpg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一书凝结了史密森博物馆学会早教中心创始人莎伦博士三十多年的潜心研究。这本书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博物馆儿童观众的发展历史,让你得以从美国博物馆的发展进程中,思考中国未来的大趋势;这本书会深入浅出地阐述儿童早期发展理论,让对儿童教育专业并无了解的你也能迅速掌握关键理论;这本书还会旁征博引地分享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最佳实践,让你超越日常的工作,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



第二部分第六章:P86-112

最佳实践:博物馆早期教育活动的基石

      很多博物馆教育人员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并将其视作打造优秀一线员工团队的必经之路。不同博物馆所采用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的深度或许不尽相同,但博物馆领域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实践做法。


      如今的博物馆更加重视观众参与以及场馆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因此,博物馆从业人员要认识到场馆理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以讲解为主的导览不再是博物馆体验的主要形式。这种思路的转变要求场馆去考虑教育人员和观众服务人员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关的专业技能,他们能否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观众基于展品进行探索和学习。


      如果博物馆能在培训中体现对目前场馆实践的思考,以及对不同观众、不同学习方式的尊重,就能提升教育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活动的质量。通过这种方式为场馆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观众和博物馆都大有裨益。


01

课程模块1:讨论场馆目标


      在正式开始培训之前,可以先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员思考场馆的目标。


      首先,博物馆教育人员要了解儿童和家庭观众及他们来馆的目的。“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场馆体验为儿童观众带来哪些收获?”培训一开始,通过回答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场馆一线人员有机会去思考场馆有哪些目标。如果培训重点关注的是家庭观众的参与,就要将上述问题调整为“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场馆体验为儿童和家庭观众带来哪些收获?”让参培人员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并记录组内的讨论结果。



参考问题

● 场馆的目标是为观众提供学习体验,还是快乐的亲子时光?

● 场馆希望儿童观众来馆开阔视野,还是基于自己的兴趣探索和学习?

● 场馆提供了哪些学习机会?

● 场馆体验可能会对儿童观众产生怎样的影响? 

● 场馆的目标和观众的目标有什么不同?


微信图片_20190805142922.jpg


02

课程模块2:了解观众


界定儿童的学习方式

     在明确场馆开展早期学习活动的目标之后,就要开始深入了解儿童观众。儿童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热衷于探索世界,会通过与环境互动的过 程以及社会交往来学习。让参培人员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小女孩。她在做什么?她如何表达自己的好奇心?你会用哪些词来描述儿童的行为?儿童的学习方式与其他群体有什么不同?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对儿童和他们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了解?


把大家的想法归纳成概括性的描述,以体现出早期学习的主要观点,这样做有时会很有帮助。基于一些共同的特点,将参培人员的观察结果分成几组,并概括出一些观点来描述儿童和他们的学习方式。


       家庭观众的学习

      建议教育人员多花些时间讨论家庭观众的学习。家庭观众的学习与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学习体验有什么不同?研究表明,“家庭观众希望每位家庭成员都觉得展览有意思”( Falk and Dierking 2013)。引导场馆教育人员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有助于他们深入探索家庭观众的参与和学习。


参考问题

● 家庭观众的学习看起来是怎样的? 

● 家庭观众在场馆里会做些什么? 

● 成人来馆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将他们的目的与儿童的想法联系在一起? 

● 如何让所有家庭成员都觉得展览有意思?场馆一线人员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 在服务家庭观众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805142929.jpg



03

课程模块3:教育理论家和他们的理论


这部分的讨论可以从海因模型谈起,一直延伸到对早期学习模型的探讨。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蒙台梭利、布鲁纳、加德纳等著名教育理论家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仅能够帮助参培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过渡到这部分的讨论。


参考问题

● 教育理论家对于儿童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哪些观点? 

● 他们的观点与大家的观察结果有着怎样的联系?

●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04

课程模块4:基于实物的学习——每个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大部分场馆教育人员和观众服务人员都熟知这句谚语——每个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但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这句话的含义。在深入探索物件的过程中,场馆教育人员会发现,物件不仅包含了那些一目了然的特点,还蕴藏着重要的含义,这些含义需要他们深入研究才能发现。


培训前,让每位参培人员带一个自己的私人物件来参加培训。这个物件可以是他们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祖辈的遗物、标志着人生中重要节点的日用品、代表自己的爱好或事业的物件等。但要强调物件必须与他们自己有着紧密的联系。将所有参培人员分成几个小组,每个人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物件的故事。随后,由培训讲师从各组选择几个物件,让物件的主人跟所有人一起分享,这让大家有机会聚焦于每个物件的不同特点和它们背后的含义。


微信图片_20190805142934.jpg


05

课程模块5:博物馆里的展品诠释——教学方法


主题体验

儿童会通过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来理解世界。这不仅是儿童最自然的思考方式,也是策划早期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培训过程中,必须保证参培人员有机会深入探索某个主题。这项活动的核心是,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联系起来。


学会观察

儿童通过各种感官来了解世界,其中视觉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提升儿童的观察能力。在培训教育人员和观众服务人员时,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在培训过程中,演练观察的方法,有助于参培人员了解观察的含义和技巧。


探究

探究是指通过提问的过程来寻求真理,获取信息或知识。这种方法通常被认为源于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在博物馆领域有很多引导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用途。哈佛大学零点项目中有一套思考方法,非常适合引导儿童观众进行探究式学习。如前所述,我最喜欢的一套方法是“我看到”“我想到”和“我想知道”。其他的方法还包括“思考、疑惑和探究”“开始、发展和结束”,以及“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引导儿童观察。


游戏——儿童的工作

理论家们认为,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游戏对儿童学习的重要价值(详见第三章中关于“游戏”的论述)。博物馆可以将多种不同类型的游戏融入展区的早期学习体验中。


与游戏有关的创意数不胜数。培训时,分享一些运用游戏理念的案例,可能会帮助场馆教育人员打开思路,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游戏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场馆中。引导儿童参与博物馆体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感官探索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这几种感官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博物馆能够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体验,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博物馆精心设计的展示方式中。在今天的博物馆里,展览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体验。很多时候,观众也可以 通过听觉和触觉参与体验,偶尔甚至还会用到嗅觉。


在场馆教育人员和观众服务人员的培训中,引入感官体验的设计会比较容易。通过分享一些案例引导参培人员基于一些课堂教具或艺术复制品展开头脑风暴,讨论各种想法,之后再到展区,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场馆的教育活动中增加感官体验。


讲故事

讲故事是博物馆的核心,也是儿童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活动。借助绘本来讲故事,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培训时,可以想想场馆里的展览都蕴含着哪些主题,选择一个主题,寻找相关的绘本。


读绘本只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讲故事通常比读故事更富戏剧性,会加入各种手势、声音的变化以及对人物的塑造。当讲故事的人穿上特定的服饰,再用不同的手势和声音特质扮演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时,故事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