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系列 | 了解博物馆中的学习

DATA:2019-12-23  浏览次数:74

        为推动中国本土儿童博物馆发展,本会资助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编译了《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该书既是一本指导手册,也是一本启发新思路的工具书,内容包括儿童博物馆行业的实操和标准以及一些成功案例。为正在筹建中的新儿童博物馆和已经开馆运营的场馆提供借鉴。

        这是《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一书中精选内容摘录的第二篇文章,点击文末链接可查看其他文章。




以下内容摘录自《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

第一部分第一章:P37-41


了解博物馆中的学习


        儿童博物馆里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展项。不论是场馆工作人员还是一般访客,都不难发现孩子们在那里操控展品;他们兴高采烈地坐在汽车里、成人的椅子上、消防车或火车头中,或是全神贯注地观察娃娃屋、显微镜和过去的家具,又或是在画画、攀爬、试穿各种服饰、阅读展品说明或通过其它方式与展品互动。然而,场馆工作人员和访客有时会想,展项是否实现了场馆预设的教育目标?场馆为什么要创建这个展项?具体而言,场馆体验能够为孩子带来哪些收获?场馆有能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高质量学习环境,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们(或其他人)也能把儿童博物馆的学习价值清楚地呈现出来。


        简单来说,判断一件展项是否成功其实只需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即可:展项能否吸引孩子们互动?展项是否经得起孩子们“折腾”?新展项或重新调整之后的展项对场馆访客分布情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然而,场馆工作人员还会关注另外一些更深层的问题:孩子们是在学习吗?展项对他们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吗?我们精心设计的场馆体验是否(有可能)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对孩子有所启发?


640.webp (9).jpg


        这些问题往往会把我们置于尴尬的境地。很多场馆工作人员坚信自己能够创造出“成功的”展项,但当被问到这些展项除了能吸引访客,还能对访客产生哪些影响时,无论是策展人、教育人员,还是评估人员,都很难回答。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动手学习、各种类似的教育理念、杜威等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将学习融入生活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育,等等。这些理论与实践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们至少可以从中找到回答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此时去研究这些理论与实践尤为适宜。因为儿童博物馆在许多方面继承并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开放式教育运动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在过去十年里,美国的正式教育(紧随众多其它领域)日趋保守,原本为上一代人设计的教育材料和创意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儿童博物馆。现在儿童博物馆和科技馆中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工作人员,最初都是受益于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才开始了解到这些材料的教育价值。现在这些场馆中的一些特色展项(彩色阴影、泡泡等),都直接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与动手学习相关的课程设计。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在这篇文章中只能重点阐述一些适用于博物馆学习的评估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更深入的分析指明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博物馆的学习价值。



博物馆中的学习


1. 我们所说的“学习”究竟指的是什么?


        倡导“通过实践来学习”的教育家们一直在强调,学习不是线性的,不是逐渐掌握某项技能的过程,而是人们在自身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将积累的技能与知识进行整合,加以应用的过程。当学习者将一系列特定的能力用于理解世界时,学习过程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这些教育家着重强调了学习发生的三个要素: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以及多种感官体验。由这些理论衍生出的一系列想法和做法影响了学习效果的评估。倡导动手学习的人经常引用的论据包括儿童(和大人)通过实践来学习的案例、他们的学习成果以及一些长期跟踪研究的内容。对于秉持动手学习理念的人来说,纸笔测试,特别是封闭式问题和选择题,不能用来评估学习效果,因为这种测试方式会导致学习者被动参与。


2. 时间: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花费时间


        孩子看似学了很多东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学习。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学说话,几乎所有人都是在没有课程、没有正式的教师、没有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中学会了说话。这个例子经常被用来说明自学的可能性,但因为学说话是在幼儿阶段发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它是在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下完成的。在学说话的过程中,孩子和家长会不断重复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也相当长。从第一次说出完整的单词,到三四岁时流利地表达,中间经历的时间并不短,特别是每天练习的时间以及说话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如果我们练习说话的时间加在一起,可能跟学会小提琴或掌握一门外语所需的时间一样长。


        学习任何事物——一个小装置、一种文化、一个展项都需要时间。当我们评估访客在与展项互动过程中的学习时,也要牢记这一点。有时,即使是对展项感兴趣的访客,在展项上停留的时间也不过是几秒或几分钟!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儿童往往不太熟悉展项的整体环境。对于我们的小访客来说,滚动弹珠、维多利亚时代的玩偶或介绍当地农作物的展项,可能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完全陌生的,包括其中使用的多媒体技术,互动环节的设计,以及展区的整体氛围。


        访客需要多久才能熟悉展项、进而与之互动?大量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在与环境互动之前都需要先熟悉环境。人类学家只有在适应一种文化氛围之后,才会对该文化做出判断。我们不会在教师与孩子初次见面的几小时内就断定教师是否适合孩子。同样地,评估访客在某一展项上的学习时,也要考虑到访客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和适应展项,然后才能真正与之互动。


640.webp (10).jpg


3. 参与


        关于儿童学习过程的评估,一个比较经典的问题是如何判断学习者是否真正参与到活动中。表面上看,孩子是否参与活动或使用展项,似乎很容易判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会停下来观察、阅读、操控或通过其它方式与展项互动,或是看都不看就越过展项。如果展项启动两分钟后才开始播放幻灯片,或是球才开始沿斜面滚落,又或是展品才能完成充气过程,而孩子却在按下启动按钮后不到五秒钟就走开了,那么我们可以确定孩子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展项中。


        但如果访客真正参与到展项中,又会发生什么呢?不管场馆如何精心设计展项,总会有访客没有按照设计初衷去使用展项。要想评估展项的学习价值,我们不仅要清楚地描述访客在与展项互动的过程中做了什么,还要深入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


        有一种情况特别难以评估,某位访客在展项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大部分访客,但却看似什么也没做。比如,大多数孩子在与汽车展项互动时,会爬到驾驶座上,想象自己是司机,演出各种故事;有的孩子却会安静地坐在车里,一动不动。有些孩子在幻灯片放映结束后还一直盯着屏幕,就像看电视时被“催眠”了一样。还有那些站在一旁看着别人玩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可能会想尽办法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这种旁观算不算参与?他们的心思是否在展项上?如何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对个别访客进行跟踪研究才能解答这些问题。


4. 多样性


        在评估动手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人类的多样性。研究人员或教师在深入研究儿童的学习时,通常会得到两个结果。一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他们会对外界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过程。许多研究都显示,对于同样的环境,孩子们会给出五花八门的反应。二是在研究之后,研究者会更加尊重他们的研究对象——孩子。无论最初是如何筛选这些孩子的,研究者最后都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在描述每个孩子丰富的个性和创造力时,我们找不到心理测验中的“普通学习者”。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和考试成绩评判出的“平庸者”其实并不存在,因为每个学习者在解决困难、吸收经验和应对不同实际情况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



学习效果评估


        我前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对评估博物馆中的学习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继续运用传统方法对展项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场馆工作人员,也无法确定新展项能否吸引并留住访客。理论和经验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指导,但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通过个案来了解自己的想法与访客的想法之间有哪些异同。只有当我们的场馆和展项既能够吸引访客参与,又能支持多种方式的互动时,我们才能开始这项更加艰巨的任务——研究他们学到了什么。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观察一些访客。例如,我们都知道,很多博物馆都有非常忠实的访客——多次来访的孩子(不管是否由家长陪同),但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些孩子的研究,描述他们在场馆里做什么、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及随着他们在博物馆中的成长和学习,他们的行为举止发生了哪些改变。博物馆体验对一些访客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要找到这些访客,分析这背后的原因。


        对于孩子在博物馆中究竟做什么,也很少有非常详尽的描述。我所熟悉的琳达·斯诺·多克瑟(Linda Snow Dockser)的研究中,就包含了孩子和母亲在儿童博物馆里的影像资料。对这些影像的定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在博物馆的环境中,孩子和母亲之间有怎样的互动。


        很多研究者为了了解儿童对某些主题的理解,会对他们进行“皮亚杰任务(访谈)”。然而,对儿童在博物馆体验前后的对比研究却很少,因此我们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来描述展项可能对儿童认知产生的影响。总之,虽然针对某一展项的研究数据可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我相信,随着这方面数据的积累,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孩子在认知上的改变至少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的博物馆体验。


        最后,我们也要认识到,博物馆中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新课题。人们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场馆,场馆体验之外的“学习”可能本就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我们要敞开胸怀接纳他们,尊重他们来馆的初衷;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他们与这个世界互动时,学习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640.webp (11).jpg


本文原载于《手牵手》1989年冬季刊。


乔治·E·海因教授是莱斯利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研究生院项目评估和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之一。他参与了很多博物馆展览和活动的评估,并发表了大量关于博物馆学习的著作。




640.webp (12).jpg


书名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

编著: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

编译: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在本书中,我们试图找出筹建过程所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向创建团队建议的最佳实践对已开放的儿童博物馆也有借鉴价值。因此,本书也成为关于这个课题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文集” —— 本书编辑玛丽·马赫(Mary Ma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