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

DATA:2020-06-08  浏览次数:190

微信图片_20200612153506.jpg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值此保护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指导之下,由保尔森基金会、老牛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MCF)主办的“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媒体发布会”(以下简称发布会)在深圳主办(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观看直播回放


      项目全面梳理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管理和利用的情况,展示了中国红树林相关领域保护的全貌,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次活动也得到了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支持。


十八个月   多方精心打造


     2018年11月,保尔森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和老牛基金会等共同启动“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


     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项目形成了多项结论与建议,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认识和决策参考。


微信图片_20200612153649.jpg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鲍达明副司长在致辞中,肯定了该项目对我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的支撑作用。他表示,希望推动研究成果纳入到国家红树林保护的规划设计中。


     保尔森基金会自然和环境保护项目总监牛红卫、本会秘书长安亚强、红树林基金会(MCF)理事长雷光春教授通过线上致辞的方式表达了对项目成果发布的祝贺和对所有项目支持方及专家团队的感谢,并表示,三方将继续通力合作,推动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的保护工作。


微信图片_20200612153725.jpg



八大章节   分析保护成果和发展空间


  《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报告(摘要版)》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会议”的方式正式发布。


微信图片_20200612153842.jpg


  项目组组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王文卿教授对报告的主要结论与建议进行了解读。


     报告结合新时期全球和中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根据我国红树林分布和保护现状,分析了我国红树林退化的现实及导致退化的主要原因;从人员管理、社区参与、科研监测等方面评估了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中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及其对保护成效的潜在影响;从修复目标设定、修复地点选择、修复标准的选用和修复措施的采用、修复树种选择等方面分析中国现行红树林修复工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目前以滩涂造林、人工修复为主的红树林修复模式、及国内红树林造林标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微信图片_20200612153922.jpg


  在此基础上,报告就未来中国红树林修复的目的设定、修复途径和措施、修复标准使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应以恢复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及其服务功能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一味单纯地追求红树林面积增加,应以“退塘还林”作为中国红树林修复的主战场,并开展相应研究。


     报告还就目前中国在红树林可持续利用及外来物种入侵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分析,并在红树林的管理、修复、可持续利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现场活动还邀请相关嘉宾举办了圆桌沙龙,回答直播观众与媒体朋友的提问。


报告部分速览


微信图片_20200612154039.jpg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有近5万公顷的红树林。经历了60-70年代的围海造田、80-90年代的围塘养殖和90年代的城市化及港口码头建设,中国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至2000年的2.2万公顷,仅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45%。


      中国大陆已经建立了38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超过75%的天然红树林被纳入了保护地范围,远远超过25%的世界平均水平。红树林是中国保护力度最大的植被类型。


     虽然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2‰,但中国红树林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全球发表红树林学术论文最多的5家单位有4家在中国(中国科学院第一、香港城市大学第二、厦门大学第三、中山大学第五)。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与利用经验,正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迫切需要的。而“一带一路”沿线如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是全球红树林的分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