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由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资助的ELE童博汇·网络研讨会(2020年第2期)顺利举办。本期会议以“博物馆+儿童文化教育”为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邀请了荷兰国立博物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安妮梅斯·布鲁卡登、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主任郑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和研究中心主任张旎,与200余名国内博物馆同人及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幼儿教师、家长分享了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同时围绕主题“儿童文化教育”,共同探讨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主旨发言
作为本次网络研讨会的主讲嘉宾,安妮梅斯·布鲁卡登向参会者分享了荷兰国立博物馆和众多“儿童博物馆奖”获奖场馆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以荷兰国立博物馆为例,讲述了在新冠疫情期间,博物馆是如何吸引儿童和家庭参与体验的。
荷兰国立博物馆的教育实践经验
自2008年起,安妮梅斯开始在荷兰国立博物馆工作并负责教育策略的制定和教育活动的策划。同时,她还领导创立了荷兰国立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和教育活动中心(Teekenschool),她强调:“我们希望教育不仅要触达人的头脑,也要触达人的心灵”。为了满足每年260万观众的需求,博物馆开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项目,例如:戏剧、游览、密室逃脱、当代艺术等,让孩子从做中学。
“儿童博物馆奖”历年获奖场馆
在2003到2015年这十二年间,安妮梅斯一直是国际儿童博物馆协会(Hands O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ldren in Museums)的理事,并且曾担任该协会主席长达6年。2011年,国际儿童博物馆协会设立了“儿童博物馆奖”,以表彰在博物馆展项设计及运营方面有杰出表现的儿童博物馆。会上,安妮梅斯为参会者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获奖博物馆案例。
在新冠疫情期间,如何吸引儿童和家庭参与博物馆的体验
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全球90%的博物馆都经历了闭馆。就此问题,安妮梅斯分享了荷兰国立博物馆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并吸引儿童和家庭参与的。她的经验不仅能够帮助博物馆工作者应对疫情的考验,同时也能为博物馆线上教育项目的设计提供参考。
疫情期间,各地博物馆的教育实践
由于时间关系,安妮梅斯准备向参会者分享的关于疫情期间各地博物馆的教育实践内容没能在会上呈现。我们现已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整理,并通过文章的形式进行分享(今日第三条推送),欢迎大家阅读。
主开放式讨论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到三位国内博物馆教育、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在开放式讨论环节,四位专家共同围绕参会者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答疑与探讨。
Q:当我们谈到博物馆儿童文化教育时,您首先会想到哪些主题?
宋向光:因为我本身是做考古和博物馆的,所以我理解的文化主要是社会文化,包括社会群体之间的规则和关系。另外还有东方的传统文化,它主要通过语言和规则给人们带来影响。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人们一直非常关注规则和纪律。但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新阶段,新旧观念和社会关系交错,这也是国内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张旎:每个人专业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很不一样,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在我的理解里,它首先是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其次是对其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互相尊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是很重要的。我们很难狭义地把文化理解为中国文化或是西方文化,每个人都有家庭文化,每个人还有各自的不同,所以我们一直在讲的多元文化,其实是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同时它还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
郑晶:这两年,博物馆对儿童文化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由于博物馆的属性和使命不同,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含历史、艺术等很多方面,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例如互动体验、互动参与、主题活动、展览配套活动、主题活动进校园等。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博物馆有不同的答案。南京博物院是一家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从我的角度出发,当谈到博物馆儿童文化教育时,首先想到的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这与我们博物馆的属性是符合的,我们在做儿童展项时,也是在想如何把文化通过儿童的语言说好。今天参与讨论的同行来自不同的博物馆,科技类的博物馆可能要承担的是科技文化教育,自然类的博物馆要做的是自然文化教育,这与博物馆的使命和属性是相关的。
安妮梅斯·布鲁卡登:荷兰和中国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它们也有很多相似性,我是从“人”这个层面讨论的。2018年,我曾在中国与博物馆的同行一起工作过一周的时间,工作坊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让艺术更好地触达家庭和儿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我们的历史和背景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从“人”的视角出发,从“人”的层面展开工作的,我们要以不同的方式,传达给观众,把一个物品讲解给听众,这一点是相似的。通过这一周的工作,我发现我与北京的同行有很多相似点,有很多共同立场,我认为我们只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样的主题。正如各位所讲,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专长和属性,例如荷兰国立博物馆的重点是艺术和历史,但我认为历史是可以连接一切主题的,只是方法不一样。
Q:文化是一个相对晦涩的概念,有时候成年人呈现出的文化教育内容超出了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的认知范围。成人在面向儿童开展文化教育时,应抱有哪些期待?博物馆在开展儿童文化教育时,什么样的目标是恰当的?
张旎:安妮梅斯刚刚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我们是以内容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法。如果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我们会聚焦在如何与人建立连接,而不是关注这个内容是不是要全部传递给受众,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理解方式不一样,儿童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做儿童文化教育,一定要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通过经验、体验、感官,而不是逻辑和思考来学习的,所以如果我们给他们的大量信息没有与他们建立起连接,他们是装不进去的。所以我们想要让孩子接收到我们提供的文化内容,就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操作。
安妮梅斯·布鲁卡登:荷兰国立博物馆曾经也是一家非常传统的博物馆。在2013年重新开放后,馆长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成为一个人人可及、让每个人都觉得宾至如归的博物馆。我们希望触及所有人,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一个12岁的孩子,还可能是一个20岁的青年人,每个人的触及方式不同。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们的受众是谁,以及他们接受教育的场景和背景是怎样的。我们在进行开发的时候要考虑,我们的受众是孩子还是家庭。我们需要了解儿童是如何学习的,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触达他们,我们不仅要触及头脑,也要触及心灵,通过情感的触碰往往是最有力的方式,从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创造力,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使命,开发的项目和活动也可能不一样。我觉得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我们要先清楚自己的受众是谁,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开发教育项目。
Q:在过去,儿童是比较少出现在博物馆内的一个群体,现在我们在博物馆内经常能看到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学校和家长对博物馆的教育需求越来越旺盛,博物馆应该做哪些事情让自己变得对儿童观众越来越友好?这背后是不是也体现了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郑晶:这两年,在观众构成上,家庭观众越来越多,这与博物馆理念的转变有关,博物馆越来越关注观众的需求。在儿童教育方面,家长越来越注重带孩子到博物馆找寻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发现,家庭观众和学生团体越来越多,馆校共建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这与博物馆主动做的改变是有关联的,与博物馆为儿童提供越来越多的辅助参观手段是有关系的。例如,南京博物院为观众做了分众化的导览系统,为幼儿、初高中的孩子都提供了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导览设备,帮助孩子们进行自主参观。低龄儿童的家长则可以借用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设备设施,帮助孩子更好地参与。
宋向光:随着博物馆观众形态和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对博物馆与儿童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80年代以前,少年儿童比重占到一半以上,多是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的参观,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进入新世纪后,少年儿童观众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家庭观众变多了,脱离学校组织的游学和研学群体增多了,参观的目的也不一样。家庭观众更关注人际、亲子关系,家长更关注孩子兴趣的培养、视野的拓展。这使得少年儿童对博物馆参观的需求发生很大改变。这给博物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以前更关注知识的传播,现在就要重视观众的多种需求,特别是对“人”的培养,满足儿童成长需求,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人”。
Q:博物馆与家庭和学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安妮梅斯·布鲁卡登:实际上我们很重视和学校的关系,因为通过学校我们才能触及更广泛的孩子。在荷兰,很多家长从来不带孩子去博物馆,这样,这些孩子就没有机会到博物馆参观。所以我们希望与学校合作,能触达所有孩子,让所有孩子都能体验到博物馆的文化,都能建立起文化的觉知。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与学校展开合作,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老师的需求,说服老师带孩子去博物馆。老师的课业负担是很繁重的,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把我们博物馆的教育内容与学校的课程联系起来。我们通过多个项目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也满足了老师的需求。对于不同阶段的孩子我们也有考虑。
在与家庭的关系方面,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以确保父母和孩子能成为博物馆的常客。我们投入了很大的力量,进行各种项目的开发,所有的体验项目都是儿童友好型的。另外,我们还做了大量的推广活动,让更多家庭、学校了解到我们举办的活动。就像我讲的,我们博物馆的使命是触及所有人,我们希望打破壁垒,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我们发现,通过触及家庭和学校,品牌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它能帮助博物馆吸引更多的观众,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理解儿童博物馆的理念,了解世界各地的前沿研究和最佳实践,研究中心计划在2020年举办四期网络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与国内同人展开对话。
目前,ELE童博汇·网络研讨会已举办了第一期和第二期。接下来,研究中心还将陆续举办以下2场网络研讨会:
2020年第3期:博物馆+STEM教育
2020年第4期:博物馆+家庭学习
欢迎密切关注研究中心公众号,或添加CMRC助手微信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