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老牛基金会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及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白彦图村开展草地智慧管理的试验与探索:主要针对草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式中“暖牧冷饲”季节性利用模式,在牧户-家庭牧场尺度的可行性研究;智慧草场手机APP初代开发等。2018年开始,几方共同在锡林郭勒盟草原开展草地智慧管理项目,以多年草地生产力监测数据为基础,计算出不同类型草地月动态生产力系数,后根据每年5月(草地返青的时节)草地实际生产力,预测年度草地生产力月动态变化曲线,并以此制定合理的载畜量与季节性放牧管理制度,旨在保护草原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产功能优势,为草地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草原 | 摄影:胡杨/TNC
什么是草地智慧管理?
和林格尔的羊群 | 摄影:鲁常在
草地智慧管理,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的自然恢复为主,结合季节性休牧来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应用“暖牧冷饲”(暖季草畜平衡放牧管理与冷季合理补饲)的模式缓解草畜矛盾,并利用遥感和气象数据,结合手持终端与互联网技术(智慧草场APP等)快速、实时地完成放牧管理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对草地进行精细化的智慧管理,从而达到恢复草地健康并减缓草地退化趋势和气候变化、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的目的。
在掌握锡林郭勒典型牧户草地基本情况的基础上,2019—2020年两个年度,项目在锡林郭勒盟范围内东起乌拉盖管理区西至正镶白旗等涵盖涉及5个旗(市)选取8户具有当地代表性典型牧户,通过对典型牧户草地、家畜数量等详细信息进行调研核算,得出各牧户的理论载畜量、计算草地再生速率并提出相应合理的始牧时间(休牧后开始放牧的时间),同时初步掌握了合理的休牧时长。
我们发现,不同休牧时长对比下,更长时间的休牧会使草地保留更多的植被基数及载畜潜力。但对草地再生性来说,适当的放牧利用会使草地有着更高的再生水平。明确不同的始牧期对自由放牧条件下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能够让牧民更加精准地把握住草地返青期、休牧期、始牧期等时间节点,从而更为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规避因过早放牧影响后期草地的生长。
8月,锡林浩特市休牧近4个月的草地,植被高度、盖度有了明显提升 | 摄影:李青丰/TNC
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形成了显著的示范效果。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查规划院等单位专门对休牧、禁牧效果进行了专项检测,结果显示,春季休牧是一项适于在草原地区大面积实施,可有效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截至目前,项目试验结果已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同时,项目成果为当前“生态红线划定”、“国家草地公园”等生态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实证性资料,有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暖牧冷饲、农牧结合、草畜平衡”生产模式得以进一步验证,有望引领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草地智慧管理符合当地自然规律以及生产方式,有助于恢复其再生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让草地更可持续地被利用,不仅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和缓解生态问题,还能助力社区发展,平衡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当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不可能一蹴而就,加之草地生态系统比较敏感脆弱的特点,自我恢复能力与调节能力较差。未来,我们将继续监测不同的放牧模式对草地生长状况的长期影响。对项目新设试验点及周边地区的草地生态基况和畜牧业生产模式进行调研和调查,评估其由于气候变化、草场季节性过牧和草地退化等因素引起的草场健康问题,为合理制定放牧计划提供必要的基础性资料,并通过与政府、科研院校、社区居民共同合作的方式来促进牧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并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和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针对草原的“生产-生态”双重功能属性,我们将进一步探求草地保护性管理的新思路并有效结合科学管理与传统放牧模式。同时,为缓解牧民对草地的生产性需求压力,拓宽牧区收入渠道、增强牧民创收能力,探索草原社区可持续绿色发展路径。以内蒙古草原为主,在全国各代表性草原区以及草原保护区(地)进行广泛的管理方法和居民生计等方面的调研。为解决非放牧期家畜饲草料供给难题,探索非草地来源饲草料生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