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丨会员家庭对儿童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认知与评价研究

DATA:2022-01-07  浏览次数:37

导  读

       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面向0—7岁儿童家庭开放,在六年发展实践过程中,场馆依托全感官探索式环境,面向家庭观众设计实施了一系列教育项目。这些教育项目是如何设计实施的?观众对教育项目有何认知与评价?这些认知评价对教育项目进一步改进优化可提供哪些建设性视角?本研究立足于场馆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采用行动研究方式进行,探讨会员家庭对它的认知与评价,以期更好地提升教育服务水平。研究首先梳理了如何设计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接着在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选取12组经常来馆的家庭观众,运用录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获悉他们的认知与评价,最后基于这些认知评价对场馆教育项目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一、问题提出

       世界上第一座以教育为使命的博物馆出现至今已超过三百年,博物馆从最初对物的关注逐渐转向了对人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美国博物馆协会在博物馆的定义中已把“教育”和“为公众服务”定为博物馆工作的中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把教育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博物馆实施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日渐丰富,根据不同群体进行分众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倡。

        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分支和分众教育的体现,儿童博物馆起源于美国,是“主要面向儿童,次要面向家长、研究人员、学校教学人员及其他关心儿童成长人士的,以儿童早期智能开发为目的,采用展览与活动项目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育,重视儿童之间或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互动、游戏与亲子体验的一个纯粹富含教育意义空间的非营利性主导的社会教育机构”。

       亲子家庭是儿童博物馆最核心的受众群体。在不断服务儿童家庭的发展进程中,儿童博物馆始终不离“互动”或“动手”的核心教育理念。正如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杜威所强调的,博物馆教育功能是为儿童或学习者提供与现实生活经验世界相接近的经验,即让儿童在做中学。然而,这种经验的学习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发生的,科学合理的教育项目可以支持学习者在深度体验中完成意义建构。

       作为国内第一家融合国际先进儿童博物馆教育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儿童博物馆,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面向0—7岁儿童家庭开放,在六年发展实践过程中,场馆依托全感官探索式环境,面向家庭观众设计实施了一系列教育项目。这些教育项目是如何设计实施的?观众对教育项目有何认知与评价?这些认知评价对教育项目进一步改进优化可提供哪些建设性视角?本研究立足于场馆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从会员家庭观众入手,通过研究家庭观众对教育项目的认知与评价,一方面建立场馆与观众进行沟通联系的桥梁,另一方面则进一步改进场馆教育项目,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梳理并优化教育项目工作机制。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式开展。行动研究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及斯蒂芬·M·科里(Stephen M. Corey)等人所倡导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实务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与研究结合。

       1. 研究情境及对象

       本研究在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艺术工作坊开展。艺术工作坊是场馆展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观众提供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选取12组长期来馆的会员家庭为研究对象,儿童年龄为2—5岁,男孩4名,女孩8名;亲子家庭中父母身份8人,祖父母身份4名,职业涉及全职妈妈、教师、医生、退休老干部等。选择这些会员家庭,主要考虑如下:第一,会员家庭来馆不限制次数,来馆频次高,儿童对场馆非常熟悉;第二,会员家庭来馆最主要的安排就是参加艺术工作坊教育活动,其参与过的教育活动次数更多、主题更广、体验更深;第三,会员家庭非常注重儿童早期教育,并经常带儿童到各类学习、游乐场所,如博物馆、科技馆、游乐园,在切身体验中能够通过对比发现场馆优势与改进之处,提供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对象具体信息如表1。

微信图片_20220413102821.jpg

       2.研究步骤

        计划、行动、观察、反省、修正是行动研究中几个循环不已的步骤。本研究依据行动研究的大致方向,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历程):设计阶段,设计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开展阶段,面对观众开展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收集阶段,通过观察及访谈等方法收集观众对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的反馈;分析阶段,分析数据并反思教育项目;改进阶段,进一步修正改进教育项目以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教育行动研究始于反省思考,因此本研究的核心是基于行动中的数据收集进一步反省思考。

       3. 研究工具及材料

       本研究关注会员家庭对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的认知与评价。一方面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儿童全程参与活动情况进行录像,采取观察法;另一方面对参与活动的儿童家长进行深度访谈,采取一对一访谈法。访谈问题涉及活动内容、活动目标、过程参与度、年龄适宜性及教师互动等。基于访谈问题,访谈者根据回答继续追问,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教师和其他因素。最后,在获取观众对艺术工作坊活动的认知评价后,进一步了解家长对整个场馆的认知评价。具体访谈提纲及问题如表2。

微信图片_20220413102824.jpg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主要使用录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资料搜集,并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关键事件与反思研究日志,以期获得最真实完整的原始资料。本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同时持续且循环地进行,直到研究完成才告一段落,进入撰写前的汇总整理。


三、行动过程及结果分析

       1. 关于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的设计

       (1)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设计的理论依据

       早期学习模型认为,“儿童出于天生对学习和认知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探索是儿童的本能,是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能够帮助儿童理解事物。儿童通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以及社会交往来探索并收集信息。通过与环境互动,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头脑中建立概念。然后儿童通过想象,对现实形成自己的解读,并据此在游戏、讲故事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儿童运用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探索、体验、建立概念和想象的结果,通过游戏、语言和创作等方式来表达想法、进行创造”。早期学习模型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揭示儿童的学习过程。场馆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设计时,即依据早期学习模型,旨在抓住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儿童博物馆给儿童提供了极大的主动空间,让儿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2)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的主题内容

       了解儿童早期学习特点之后,教育项目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考量依托哪些主题内容。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领域是多方面的,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智能也是多方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的教育。所以场馆综合设计了多元主题,以期向儿童展示多方面、多领域渗透的智能领域,促进儿童多元智能培养和身心和谐发展。现有教育项目的主题涉及言语认知、身体运动、自然科学、艺术创意、音乐律动、数理空间、世界多元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

       (3)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的实施方式

       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突出以儿童为主体,围绕“探索是儿童本能、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一核心,依托教育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儿童的全感官参与和体验,促进儿童与儿童、家庭、教师及环境的积极互动,帮助儿童更好地表达与创造。每个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环节与方式如下:

       ①热身环节:与儿童建立联系。

       ②引入环节: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趣,调动探索热情。 

       ③主体活动:引发深度体验和互动参与。

       ④展示环节:引导儿童进行表达与分享。

       ⑤延伸拓展:帮助家庭更好地在生活中建立连接,深化儿童的活动体验,引导儿童进行再创造。

       ⑥收尾环节:与儿童愉快告别。

       2.关于艺术工作坊教育项目的实施及观众认知评价

       2020年底至2021年2月,艺术工作坊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多元文化、创意美工三类主题开展教育活动,研究者着重针对六个活动实时进行了录像观察和访谈。录像观察及访谈结果分析如下。

       (1)关于活动内容新颖性

       近半数家长在访谈中提到在其他早教机构、绘本馆、亲子沙龙、游乐园等地见过类似教育活动,但90%以上的家长指出场馆教育项目和其他场所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

       第一,性价比高,公益属性明显。访谈家庭指出,来馆观众能够免费参加艺术工作坊组织实施的活动,这体现了场馆作为国家级单位的公益属性。

       第二,教育活动成体系化,具有系列连贯性,用心的设计对儿童特别有吸引力。参与访谈的会员家庭中,三分之二以上每天参加活动,他们认为相比每周一次在其他机构的早教课程,连续性的活动体验对儿童成长更有帮助。

       第三,活动主题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多,艺术工作坊活动种类丰富、涉及面广,让儿童在多感官的体验中发展多元智能。家长带领儿童参与世界多元文化活动,感受文化差异,开阔视野,这与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家长普遍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有关。此外,受访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认为它是场馆活动的一大亮点。场馆既有国际化的先进教育理念,又能够结合本国的特点设计本土化活动,让儿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是社会商业机构无法比拟的。其中二十四节气活动和京剧活动深受儿童喜爱和家长认可。

        第四,活动有创意,常规材料总有不同寻常的创新玩法。访谈中近一半家庭指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活动中总有不同寻常的用法和玩法,令人耳目一新,对家长在家庭引导儿童活动很有启发和帮助。

       (2)关于活动目标达成情况

       受访家长不仅提及单次教育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别提到长期参加艺术工作坊活动后孩子在社会适应、情绪情感及探索主动性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孩子们和老师建立了积极情感连接,非常喜欢参加艺术工作坊的活动,变得更加自信、愿意表达,而活动激起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助于他们主动探索世界。活动前,孩子非常期待去老牛儿童探索馆,提前询问有什么活动;活动后,孩子乐于分享当天活动内容,学着教师模样给家人展示,还会在生活中主动进行拓展。

       (3)关于活动与年龄段是否符合

       艺术工作坊活动按儿童参与年龄分为2—3岁、3—4岁、4—7岁。受访家长全部认为活动内容设计符合儿童年龄段发展特点,活动环节设置也特别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准备材料非常充分,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儿童多感官参与,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关于活动过程参与度

       20%受访者认为儿童基本可以独立参与活动,偶尔存在一定依赖情形;80%的受访者表示儿童全程积极主动参与。

       (5)关于教师与儿童互动及其效果

       80%家长提到了场馆教师团队非常专业,多名家长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提到了热情、爱心、耐心、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等词语,认为老牛儿童探索馆教师队伍素质非常高,能感受到教师真心爱儿童,孩子们也喜欢这里,有强烈的归属感。多名家长还提到教师包容、接纳每个儿童的想法,在活动中鼓励儿童表达,不会否定儿童所说,孩子更愿意与教师互动,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儿童建立了自信心。此外,多名家长指出参加活动时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儿童的情绪,活动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四、反思与改进

       1.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访谈中,我们特别请家长对场馆教育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主要如下。

       第一,活动次数少,活动空间不足,建议拓展更多展项区域活动。受访者对儿童博物馆教育活动非常认可,认同教育活动在儿童博物馆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但认为参加活动排队等待时间较长,而且每场人数有限,参与活动的来馆人数受限制。希望增加在展项区域的小活动,在专业教师带领下进行互动,帮助亲子家庭更好地探索。

       第二,活动主题分散,活动种类不全,建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同时开发运动类活动。受访者对艺术工作坊目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活动非常感兴趣,每到中国传统文化类活动,一般都会带儿童来参加,希望可以体验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相关活动。目前艺术工作坊活动集中于艺术、文化、科学几大类,受访者建议开发运动类等更多主题的教育活动。

       第三,活动时长固定,建议根据活动内容适当调整活动时长。艺术工作坊活动时间为每场次30分钟,家长希望可以根据不同活动内容调整时间,如手工类的活动可以让儿童有充分的时间探索、动手与制作,避免因为时间紧张而家长过多地包办代替。

       2. 下一步改进方向

       基于访谈问题发现及自身反思,场馆进一步明晰了教育项目改进与优化的方向。

       (1)立足多元融合内容,进一步优化教育项目整体设计

       儿童博物馆最有效的展示方式是将展品的使用与真实的情境结合起来,展项所涵盖的学习内容几乎涉及所有领域——艺术、科学、人文、技术等。结合访谈结果发现,今后场馆教育项目需要聚焦多元内容,逐步予以丰富,引导观众在真实有意义、各学科融合的环境中进行活动体验。老牛儿童探索馆一方面要立足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多元文化的活动体验与交流互鉴;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发展实际,设计开发本土化体验活动,特别是要着重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设计。这需要进一步分析儿童发展特点,找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角度和切入点,实现以文化为载体连接各领域体验,切实通过专业化、系统化、趣味化、情境化的方式更好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儿童和家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立足探索学习方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

       儿童博物馆将各种抽象概念用具象方式呈现出来,让各年龄段观众都有机会运用真实、立体的教具来学习,是让观众通过动手操控展项进行学习的“动手体验馆”,是一个通过提供互动展项和活动,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以满足孩子需求和兴趣的场所。因此,场馆教育项目设计与实施也需要抓住儿童博物馆这一核心特点,避免单向讲述和被动灌输,继续突出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感官探索、自主决策、体验挑战、与他人共同学习、向他人学习和自我反思等多种机会,不断通过开放式提问、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分享表达等多种参与和互动方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给儿童更多思考、表达与创造的空间,努力促进深度学习。

       (3)立足教师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系统培训和专业提升

       教师是儿童博物馆理念传播与教育项目设计实施的核心,是儿童活动体验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教育引导的榜样示范者,是亲子家庭学习最直接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场馆将进一步设计实施系统性专业培训体系,着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打造专业素养更高的团队。一是师德素养方面,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师职业角色认同感,逐步理解“师德的本质是爱”这一核心;二是理念意识方面,促进教师不断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儿童早期发展特点及儿童博物馆的精髓要义;三是实践操作方面,鼓励教师在展厅服务与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全流程跟踪跟进教师教育服务,切实加强对其在岗指导与团队教研,为教师专业实践提供支持;四是反思升华方面,带动教师基于实践认真反思发现问题,沉淀经验进行理论梳理,逐步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寻找团队专业成长的清晰路径。

       (4)立足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在政府引导下探索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优势,凝聚起强大育人合力。”作为中心公众服务的窗口,老牛儿童探索馆为家庭提供了学习场所,让家庭有机会在有益身心的非商业环境中共度亲子时光,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因此,场馆要紧紧抓住家庭这一核心,加强对其教育指导服务,不断发挥协同育人积极作用。首先,进一步加强观众研究,分析家庭观众的真实需求,为教育服务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提供支撑依据;其次,发挥教师在展厅服务与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榜样作用,切实通过专业示范发挥理念带领、方法引导、学习陪伴的作用;再次,进一步通过家长工作坊、讲座、课堂及活动等多种方式带领家庭参与、互动、体验,更好实现亲子家庭共同成长。

       观众研究让我们从不一样的视角审视自己、他人,研究的历程不仅帮助我们倾听观众的需求,架起场馆与观众沟通对话的桥梁,而且也有助于发现场馆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场馆的教育活动质量,为更多观众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具有建设性意义。DIY评估思维的学习与实践,让我们有了问题导向的研究意识,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原来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的过程就是解答心中困惑的路径。让我们一线教师能够带着评估思维更有研究意识地开展工作,不断实现“行动中研究”和“研究中行动”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