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一届气候科学大会案例分享 | 气候变化适应与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

DATA:2023-10-20  浏览次数:18

10月19日,第一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在合肥开幕。由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联合支持开展的“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与实践”项目作为案例进行了分享。



640 (7).jpg


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陈发虎院士、张建云院士,中国工程院张小曳院士,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等出席会议。秦大河院士主持开幕式,毕宝贵副局长、蒋兆理副司长、罗云峰市长、彭斌总编辑为大会致辞。数百名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和分享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推动气候变化领域的学科深度融合和发展,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大会分会场(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许吟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郑艳研究员召集主持,聚焦当前国内外气候适应能力建设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剖析。


640 (8).jpg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教授受邀参会并在本届大会分会场(三)分享了“气候适应能力”案例


640 (9).jpg




张强教授以“气候变化适应于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主题,从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演变趋势、适应气候变化的自然灾害应对策略、以及自然灾害风险治理的创新实践三个方面阐述研究成果,最后从气候变化适应内涵解析、当前需要加强的工作两个方面对报告内容做出了总结。


640 (10).jpg


张强教授介绍到,该报告成果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与实践(以下简称‘该项目’)”中不断探索而成,基于河南7·20特大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典型案例,探索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组织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策略机制创新;通过与“红十字系统”建立合作,实施“安全家园 · 老牛生命学堂”项目,针对河南等受灾地区,开展社区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及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640 (11).jpg
640 (12).jpg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是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报告中,张强教授尤其介绍了该团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的基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创新实践:五社联动推动安全社区建设、打造社区为本的志愿者救援队伍。张教授还介绍到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中,社会力量凭借其灵活机动性、技能丰富性、动员社会性等优势,在专业技能、物资资源、组织机制等方面具有参与灾害风险治理的天然优势,逐渐成为我国预防灾害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全球变暖正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增加易受灾害影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影响了人们的生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适应气候变化能够带来广泛的积极社会、经济和环境成果,从而建立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确保社区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更好的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灾害风险治理的创新举措,推动全社会气候适应能力建设。张强教授最后在大会呼吁倡导“气候适应能力建设需要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实践!”






本届大会以“新形势、新使命、新贡献”为主题,内容涵盖气候变化的多个议题,从科学问题到适应措施的落地实施,能够促进气候变化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对标国家需求,推动科学研究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