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上午9:30,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举行了第三十二期沙龙——慈善捐赠与气候变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程芬女士、万科公益基金会气候项目经理程勉女士、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能源转型项目经理郭丽娜女士及野生救援WildAid气候项目经理谢端端女士做客沙龙进行主旨发言。老牛基金会项目经理兰科其先生及万向信托创新产品研究室主任褚庆鑫先生与以上嘉宾一同参与圆桌对话环节。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沙龙回放
开场
张瑞英
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
执行主任
沙龙主持人张瑞英女士首先对举办本期沙龙进行了背景介绍。环境慈善资金来源包含了国际资金、互联网平台的公众捐赠、企业捐赠及高净值人群捐赠等重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国际的环境议题捐赠仅占整体捐赠的2%,面向气候变化的捐赠就更少了。但奔赴双碳目标的未来已来,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已不用多言。中国在国际上也是担当重大责任和领导力的国家,公益事业是实现解决气候危机的重要的力量。但气候慈善的现状令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期沙龙嘉宾从不同角度来谈谈各自对慈善捐赠与气候变化的观察以及将来能形成合作的发力点,让我们的环境慈善、气候慈善能有多渠道汇集,涓涓细流汇成河,共同为国家和全球的气候变化事业作出贡献。
嘉宾分享
程芬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
程芬副院长介绍到,从2011年百杰榜开始观察中国的捐赠情况发现,环境领域的捐赠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契合。例如治沙、污染治理等作为重要关键词,吸引慈善家关注产生捐赠事件。另外发现,慈善家的国际视野与其开展国际慈善交流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议题的发展,气候变化逐渐受到国内慈善家的关注。调研显示,随着高净值人士的资产和文化程度的增加,其关注环保的占比较平均水平高,这部分群体的捐赠潜力显著。追溯气候变化捐赠的影响因素,程芬认为,气候变化的认知、气候行动的边界以及行业的专业能力和影响能否消化捐赠资金等都影响着捐赠人的意愿与行动。她认为,在策略上,通过社会倡导提升意识仍然是第一位。另外可以改变气候变化的叙事策略,强调气候变化与公益慈善领域其他议题的密切相关性。
程勉
万科公益基金会
气候变化项目经理
程勉女士介绍了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概况。社会组织目前以跟进国内外的气候政策动态、开展气候传播、用实际行动助力双碳目标、跟进谈判进程以及推动私营部门参与气候治理等几个方式参与气候治理。以万科公益基金会为例,王石理事长较早关注到气候议题并涉足其中。随着参与国际气候议题有效发声成为基金会今年战略规划三大重要板块之一,基金会将深化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并且以大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为经验,向国际社区讲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故事案例。在大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推动公众理解和参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郭丽娜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能源转型项目经理
郭丽娜女士介绍了WWF通过2022年气候行动周的关键行动,拉近公众与气候议题的距离,提升公众对可再生能源的了解,赋能公众参与和实现碳中和的动力。她表示,在双碳目标前后,国内对气候议题的关注发生一定的变化。公众对气候议题的认知表现出有一定意识和理解,气候议题复杂且叙事宏大的特点令公众难以共情。她以公众气候传播项目分析国际资金支持气候议题的影响因素。通过气候传播项目的行动经验分析,她认为,机构定位和过往项目经验呈现出的优势对取得国际资金捐赠人的信任有影响。项目设计、方法及目标实现的有效性也将成为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关注。
谢端端
野生救援WildAid
气候项目经理
谢端端女士表示,“借传播来保护”是野生救援的立身之本。多个传播案例充分发挥明星公益大使的榜样力量、以低成本制作出高水准的公益内容,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来触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促成理性的思考和行动参与,最终改变公众的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活方式。野生救援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每周平均触达一亿人次。为了能更好地推动消费者转变可持续消费的驱动模式,她强调需要多方联动,加强政府机构,企业,媒体,包括支持方和资助方合力,增进合作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圆桌讨论
圆桌论坛环节,针对国内政策环境对慈善捐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芬表示,国内政策对慈善捐赠的激励在制度上落实较好。在气候变化方向的捐赠引领方面,近期的政策和领导人讲话已将标杆树立在前,但社会层面仍然需要努力跟上。针对如何进一步将气候议题触达高净值人群,程芬认为,主题式或适合高净值人士参加的会议活动是重要抓手。她提到,在过往的国际的慈善家交流活动以及一些重要会议的场合与议题领域中,首先以议题影响这个群体和改变其理念,再进一步接触专业机构,让他们了解可以捐款的对象和具体的行动内容,形成这样一条高效集中的气候解决方案路径,让他们更容易作出捐赠决定。
针对国际气候领域的投资渠道的观察,郭丽娜表示,目前国际上主要有政府援助资金,(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这类资金通常更关注合规和项目管理预算的执行。第二类是资助型基金。推动的领域已经从研究政策建议为主到侧重推动政策落地。第三类是企业。国际企业或品牌的企业社会责任驱动下,它们通过公益资助的模式,借助公益力量寻找创新型气候解决方案。最后一类就是个人。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西方国家的个人捐赠也是在减少。资金申请者需要明确国际资金不支持的领域,进一步考虑项目设计和包装。针对目前仍然会持续投入资金的领域,郭丽娜表示,加速减排和能源转型会继续下去,另外气候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和气候适应无疑是现在的热点。从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行业发展帮助全球具体区域的能源转型也是可能性较大的筹资方向。以WWF的能源转型推动为例,机构与伙伴合力,联动专家和在地企业一起推动能源转型。机构间的合作进一步撬动更大的项目和影响力。
兰科其
老牛基金会
项目经理
针对老牛基金会关注气候议题的契机以及下一步如何带动更多有识之士共同加入气候变化领域,兰科其先生强调,气候议题与基金会原先所做的工作有很强的延续性。一是政府的鼓励与政策支持,为基金会开展生态环保工作留下参与的端口;二是牛根生先生本人的倡导与践行;三是与专业强有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合作。老牛基金会最开始推动气候变化项目就是与多家捐赠型基金会或企业基金会联合资助。各合作方清晰捐赠投入的项目内容将推动着良好的气候慈善氛围的塑造。这需要关注三个要点——项目的有效性、团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以及参与度(提升捐赠人或资助方的气候慈善捐赠、学习及体验等)。他表示,基金会有数个工作的可视化目标,在干旱生态系统持续开展生态修复与保护,草地智慧管理,参与建设候鸟迁飞通道和水鸟数据库、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共同推动多场景下的城市碳中和,创建公众能够体验的示范试点工作。
褚庆鑫
万向信托
创新产品研究室主任
针对慈善信托如何帮助捐赠人践行慈善以及推动环境公益行业发展,褚庆鑫先生表示,目前慈善信托的备案总规模大概是62亿多,而涉及环境议题的规模仅占3.5%左右,这与环境问题或气变问题四个特点有关——周期长,见效慢,可视化不明显,且交互性不强。从政策制定和倡导到实施落地过程中,需要将捐赠人的被动选择转化为主动慈善,更需要各方反向思考捐赠人的价值体验,以捐赠人意愿和服务为导向。从项目设计上充分考虑捐赠人的需求,例如推动企业改变的时候是否可以带上周边社区,并与现有环境项目结合,使项目更具备公众参与的条件,为捐赠人创造一个能够直观感受理念、行为和改变相结合的场域。针对慈善信托,他强调,慈善信托也是一种捐赠工具,与基金会的存在和慈善组织的存在并不冲突,也不相互替代,更多是配合的状态。在接收捐赠财产的类型方面,慈善信托比较灵活,当捐赠人捐出股权、不动产等非现金财产时,慈善信托可以协助基金会承接捐赠财产并管理运用;同时,在决策机制上也比较灵活,慈善信托可以满足捐赠人代际管理的诉求。在具体项目的执行方面,则是需要基金会或公益组织发挥主导作用。另外,信托公司作为金融机构,能够发挥信息中介与金融机构的特性,传递影响和导向价值的作用。
针对野生救援如何吸引资助方对气候议题的理解关注和合作,谢端端表示,野生救援的优势在于传播领域,在行动相关方中定位是桥梁,将科学知识或政策以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制作公益广告视频物料来解决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在通过企业端和合作方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降低公众参与气候行动的门槛。她表示,未来的工作中可以考虑设计更加可视化的项目,合多家之力打造一个交互场域,进一步促发重要资方的捐赠,产生更有力的影响和传播效果。
沙龙结尾
主持人张瑞英总结分享,今天沙龙深入慈善捐赠和气候变化议题的讨论,从各个视角,包括了从政策、大慈善的角度,或是国际资助方、国际NGO,国内基金会以及慈善信托这一慈善工具角度分享。大家一致认为气候变化不像传统慈善议题那么可视化,待解决的问题复杂但得到的慈善资源不够,包括高净值人群捐赠不足。同时,大家也形成了共识,下一阶段应融合资源,共同促进,讲好气候变化故事。环境公益领域可以一起努力,让气候项目能像其他的教育、救灾等传统项目一样更可视化,便于大家理解。CEGA计划11月就开始行动,专门举办一次讲好气候变化故事的沙龙。大家敬请期待,我们届时再见!
沙龙到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