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黄河三角洲湿地公益保护地示范项目在东营启动

DATA:2024-09-14  浏览次数:7

9月11日下午在山东东营,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启动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公益保护地示范项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原一级巡视员鲍达明、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雷永胜、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林草资源和湿地保护监督处处长刘云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许明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吕爱锋,以及来自垦利区、兴隆街道办地方代表、社区、企业、万向信托等40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


本项目旨在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外围区域为重要实施区域,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公益保护地体系,探索外围社区参与式的公益保护地与国家公园共建共管的模式,推动保护空缺地的有效保护。


微信图片_20240918111735.jpg

 启动会仪式


启动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原一级巡视员、教授级高工鲍达明指出,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公益保护地项目对于保护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维持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此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增强区域生态保护能力,还将为全国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范式。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林草资源和湿地保护监督处刘云强处长表示,黄河三角洲湿地不仅在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强调,山东省将继续加大对湿地保护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公益保护地与国家公园协同发展的模式,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许明德主任表示,黄河口国家公园外围依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野生鸟类栖息、觅食地,保护难度较大。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起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公益保护地示范项目”,可以有效保护黄河口国家公园及周边湿地区域的鸟类及栖息地,是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公园共建共管的一个新方向、一次重要探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研处吕爱锋处长,代表项目实施单位感谢项目资助方和参与机构对项目的大力支持。他指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生态系统观测、系统评估和管理战略等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的前期积累,通过基金会、科研机构和社区等多方密切合作,相信项目将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安亚强秘书长首先祝贺该项目正式启动。他强调作为资助机构,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事业,尤其关注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工作。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节点,其保护对全球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基金会期待此次项目能探索公益保护地与国家公园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提供示范。


微信图片_20240918111747.jpg

微信图片_20240918111751.jpg

微信图片_20240918111755.jpg

微信图片_20240918111759.jpg

微信图片_20240918111803.png

微信图片_20240918111807.png

嘉宾致辞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秀波研究员系统介绍了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公益保护地体系,探索外围社区参与式的公益保护地与国家公园共建共管的模式。与拟建的国家公园内外联动,通过调查监测与社区参与式的巡护、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与评估、社区参与式的宣传教育、观鸟旅游和综合示范等推动保护空缺地的有效保护。通过项目的开展,能够建立和发展一支公益保护地专业巡护队伍、初步建成湿地类型公益保护地建设与运营模式。


会后,领导和嘉宾一行前往兴隆公益保护地为项目揭牌,共同见证这一公益保护新模式的启动。




微信图片_20240918111812.jpg



揭牌仪式


据悉,“黄河三角洲湿地公益保护地示范项目”由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资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织实施,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和东营市观鸟协会等联合执行。该项目覆盖面积约38.35平方千米,区域包括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治理区、兴隆省级湿地公园和天鹅湖城市湿地。